人工造林183万亩,发表300余篇SCI论文!四川这所大学太“硬核”!(人工造林工程)

前不久,沙尘暴席卷我国多个地区,再次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它更多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过程,在全球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应在科学认知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治理,推动跨境全域治理。四川农业大学立足于川蜀大地,着眼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育科研人才,为国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人工造林183万亩,发表300余篇SCI论文!四川这所大学太“硬核”!(人工造林工程)

忆往昔,天府之国闪“耀”光辉

对前人的每一次凝望,都是一次初心的叩问;每一次对过往的回眸,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追忆光辉岁月,赓续精神血脉。1906年,四川通省农业学堂诞生于清末动荡时期,传农学之道,育农业之才。25年的时光如梦,中华大地吹过民主觉醒之风。1931年,学校脱旧衣穿新装,谓之四川省立农学院。

曾投身辛亥革命的余耀彤出任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参与筹建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林系,将毕生心血倾注在了农林教育的沃土之上。他是我国首位倡导生态平衡的造林学家,50年代初,在省人大的第一条提案就是关于“禁止乱砍乱伐,保持生态平衡”的提案。1953年院系调整,时任林学系系主任的佘耀彤筹建四川农学院,即如今的四川农业大学。

人工造林183万亩,发表300余篇SCI论文!四川这所大学太“硬核”!(人工造林工程)

吴耀彤

佘耀彤,四川巴县(今重庆巴南区)人,造林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学家,我国森林经济学的奠基人。16岁公派留学日本,1914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森林学系,在日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1931年四川省立农学院第一任院长。

吴耀彤十分重视林业研究与实验,先后主持了“四川森林之现况”“四川林木垂直与水平分布”“四川分区造林树种之选定”“四川油桐研究”“木材抗腐试验”“苗木抗旱试验”“四川主要林木生长研究”等多项调查与研究;

人工造林183万亩,发表300余篇SCI论文!四川这所大学太“硬核”!(人工造林工程)

佘耀彤(中间着大衣者)带领师生森林考察

他还创建了四川林学会,创办了《四川林学会刊》《四川农学院院刊》等学术期刊;著述的《造林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是当时全国林学教学的教科书,并影响至今;佘耀彤执笔撰写的《四川竹类考查报告》《四川林业目前应注意之问题》《四川油桐之研究》等,在学术界内声名远扬。

人工造林183万亩,发表300余篇SCI论文!四川这所大学太“硬核”!(人工造林工程)

前排右三为佘耀彤,后排左三为佘斯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佘耀彤培养了很多重量级的农林专家,学生遍布省内外各领域,可谓桃李满天下,张小留、蔡霖生、王国龙等知名教授等都是佘耀彤先生的学生还有他的儿子——造林专家佘斯盛

1947年,佘斯盛从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森林系毕业,直接参与了根治永定河工程。80年代,《光明日报曾就他的人生经历和工作贡献做过专访,他把根扎在了北方,把家安在了北方,森林是他的事业;他的另一个儿子——农业经济专家佘翊盛,1950年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系毕业,供职于国家农业部,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他们都是后辈的榜样和楷模。

看今朝,川蜀大地郁郁葱葱

在对先辈探索足迹的追寻中,在历史沉淀的教育和锤炼下,四川农业大学广揽天下精英,为促进四川森林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工造林183万亩,发表300余篇SCI论文!四川这所大学太“硬核”!(人工造林工程)

林学院青年教师何方和林恬恬解析了雌雄异株植物在干旱胁迫下发生的抗虫性差异及其原因,为在干旱地区开展植树造林木本植物性别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人工造林183万亩,发表300余篇SCI论文!四川这所大学太“硬核”!(人工造林工程)

林学院李贤伟团队侯贵荣博士(后)在研究中以高羊茅草地为例,解析了不同降雨强度、植被覆盖度和种植坡度条件下,降雨侵蚀过程中泥沙、地表径流以及溶质(TN、TP、COD、SS)的运移规律

人工造林183万亩,发表300余篇SCI论文!四川这所大学太“硬核”!(人工造林工程)

川农林学院注重保护和维护资源,提倡绿化发展理念,推广科学合理的森林经济模式。在林业基础研究方面,开展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取得显著成果——

川农大将60%的科技力量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闯出了一条“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新路;

早在1983年,川农就与大邑县签订了共建现代化农业基地的协。16年间,经双方共同努力,大邑县农业总产值增加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加704元,粮食总产增加6.3万吨,人工造林18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23.4%提高到34.6%。

人工造林183万亩,发表300余篇SCI论文!四川这所大学太“硬核”!(人工造林工程)

近十年,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100余项,横向合作项目200余项。围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水土流失机理与综合治理技术、林木优良品种选育与森林资源培育、森林健康与可持续经营等方面持续开展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和智力支撑。

获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0余项,获批国家专利200余件,选育国家及省级林木良种20余个,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多部,主持或主研教改项目30余项,获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30余项。

人工造林183万亩,发表300余篇SCI论文!四川这所大学太“硬核”!(人工造林工程)

在加强科学研究的同时,学院始终把本科教育教学作为中心工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全院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自“八五”以来,全院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研究,先后主持或主研教学改革项目30余项。广大教师不断总结教学改革经验,并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历年获得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项(含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1项)、二等奖4项(含与西南林业大学合作1项),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2项,校级二等奖5项(数据截止2021年12月)。

人工造林183万亩,发表300余篇SCI论文!四川这所大学太“硬核”!(人工造林工程)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川农的科研工作者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新”的“川农大精神”延续了一代又一代,犹如一座丰碑高高耸立在学校改革发展的前沿。它不仅记载和镌刻着四川农业大学百余年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与成就,还以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引领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川农人在追求真理、造福社会的征途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招生”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官网、官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1日 下午12:40
下一篇 2024年4月1日 下午12:4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