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在项目管理水平上还存在着较大的进步空间。
尽管对于传统的现浇施工项目来说,目前传统项目施工模式下已经趋于成熟,积累了较丰富的施工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规范化、流程化管理体系,但以上优势,难以在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管理应用上发挥其作用。
目前的项目管理水平在装配式项目应用上存在以下3点困难:
“
1. 前置管理意识不足
装配式项目具备以下2个明显特征:
①变更周期难以把握。
相较于传统木模现浇的施工方式,装配式主要采用预制PC构件 铝模现浇结构的施工方式。预制PC构件、铝模相较于木模现浇存在的主要痛点在于需要定制,变更难度大、周期长。如果施工过程中需要改动,则需要预制构件单位、铝模单位对改动位置重新生产,修改周期较长将影响施工进度。
②施工受多个参加专业协同作业影响。
因为PC构件是融入到结构之中,所以需要多方协同。比如:构件生产前提是水电预埋符合水电施工要求,构件加固与铝模加固、外架爬升不得发生冲突,构件与现场钢筋绑扎不存在冲突等。
为了实现装配式项目的顺利施工,管理前置是最基础的管理保障措施。常规的装配式项目需要前置的工作有:装配式构件拆分图及图纸深化设计;铝模、爬架、构件工厂、隔墙板等单位招标、定标(在铝模、爬架、水电深化设计后,将铝模、构件工厂、水电、爬架等单位图纸会审及深化要求提资汇总,由设计单位审核后形成终版深化图纸),做好上述工作前置可以有以下好处:
● 查漏补缺审核设计图纸避免施工时才发现错误。
● 在深化阶段各单位根据图纸查看是否存在碰撞,消除碰撞,避免施工时无法施工耽误工期、增加成本。
● 对构件优化便于各单位施工。
● 各单位提出合理要求方便协调各方施工顺序,提高施工效率。
但受传统施工项目经验的影响,项目组并未有前置管理的意识,也因对装配式项目各环节不熟悉,管控重点不明确,难以发挥管理效益。
“
2. 施工现场统筹管理水平欠缺
传统施工管理模式中管理较为单一,出现相关问题时通过现场简单的沟通与协调就能够解决。但在装配式施工时,出现问题时往往需要协调两个或更多的分包单位参与解决问题。例如当梁筋绑扎时与构件预留钢筋位置发生冲突,会出现钢筋绑扎困难、预制外墙斜撑与铝模加固冲突、铝模安装与爬架加固冲突等诸多问题,想解决这些问题除做好各专业叠图、碰撞检查外,还特别考验现场协调能力和效率,需要统筹构件、铝模、爬架等单位材料进场、人员数量、施工顺序等等。
上述问题需要项目管理团队统筹协调意识高、能力强,这些也是很多装配式项目管理短板之一。
“
3. 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
传统的施工模式中极少应用信息化技术,导致许多技术管理,过程管控等信息留存不及时不充足产生大量纠纷。而装配式建筑具备工业化信息化特点,可利用智能化测量工具、网络全覆盖、无人机、监控网络、智能监测体系、手机端质量记录与管理软件、智能水闸、3D建模等相关信息化的软件与硬件结合起来建立完备的工程监控体系,打造能够实时反馈现场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的管理网络体系,使项目部或公司集团管理层能够快速实现远程管控施工现场与获取信息。
但以上仅限于美好的构想,现在大多数的施工管理在信息化管理建设上未能实现,主要原因是①目前高层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对信息化管理重视程度不高,未能严格要求项目部,落实信息化建设,使项目信息化体系不完善无法达到预期要求,流于形式。②执行层面对于信息化所需的终端操作系统熟悉速度慢、使用不熟练,使用兴趣缺失。
为破解“建筑业污染和建筑工人紧缺”难题,近些年来,中央持续出台利好政策,大力推广建筑业工业化转型。可以说,装配式建筑肩负着建筑业的未来。但装配式建筑是集设计、生产、施工、装修和管理“五位一体”的体系化和集成化的建筑,而不是“传统生产方式 装配式”的建筑,用传统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模式进行装配化施工不是建筑工业化。
那么,对于第一次接到装配式建筑的建设单位来说,如何突破以上管理难题,完成项目交付,达成“好、快、省”的管理目标?且听墨点狗下回分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