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肝,争取3月底吧基础知识点完结,然后开始下午案例的学习 复习,时间有点紧张了,5月份开考了,本章的内容主要是项目管理的范围管理和进度管理,全是高项的知识点,但是系分里内容已经很久不更新了,有些知识点相比高项来说落后了不少,高项之前改过一版了,系分的项目管理感觉近年出题越来越少了,不过咱们还是以系分的项目管理为准。
1.范围管理
范围管理确定在项目内包括什么工作和不包括什么工作,由此界定的项目范围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可能因种种原因而变化,项目范围管理也要管理项目范围的这种变化。项目范围的变化也叫变更。
对项目范围的管理,是通过5个管理过程来实现的:
(1)规划范围管理(编制范围管理计划)。对如何定义、确认和控制项目范围的过程进行描述。
(2)定义范围。详细描述产品范围和项目范围,编制项目范围说明书,作为以后项目决策的基础。其输入包括:项目章程。项目范围管理计划。组织过程资产。批准的变更申请。
(3)创建工作分解结构。把整个项目工作分解为较小的、易于管理的组成部分,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分解结构。
(4)确认范围。正式验收已完成的可交付成果。
(5)范围控制。监督项目和产品的范围状态、管理范围基准变更。
注意:需求是系统要干什么,完成什么,范围就是需求的边界
产品范围和项目范围
产品范围是指产品或者服务所应该包含的功能。产品范围是否完成,要根据产品是否满足了产品描述来判断。产品范围是项目范围的基础,产品范围的定义是产品要求的描述。
项目范围是指为了能够交付产品,项目所必须做的工作。项目范围的定义是产生项目管理计划的基础。判断项目范围是否完成,要以范围基准来衡量。项目的范围基准是经过批准的项目范围说明书、WBS和WBS词典。
产品范围描述是项目范围说明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产品范围变更后,首先受到影响的是项目的范围。
WBS将项目整体或者主要的可交付成果分解成容易管理、方便控制的若干个子项目或者工作包,子项目需要继续分解为(工作包)持续这个过程,直到整个项目部分解为可管理的工作包,这些工作包的总和是项目的所有工作范围。最普通的WBS如下表所示:
考题来喽:
1.()把软件项目整体或者主要的可交付成果分解为易于管理、方便控制的若干个子项目;再将子项目继续分解为工作包。在每个分解单元中,都存在可交付成果和里程碑。该模型的主要用途是()。
A.分层数据流图 B.软件模块图 C.工作分解结构WBS D.PERT图
A.描述软件项目的功能需求
B.定义项目边界,有助于防止需求蔓延
C.对软件的静态结构进行建模
D.刻画软件开发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
解析:C B 第二问cd明显不对。
2.进度管理
主要是考关键路径,自由时差等等,高项的内容!
进度管理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进度目标,编制进度计划和资源供应计划,进行进度控制,在与质量、成本目标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工期目标。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过程:
(1)活动定义:确定完成项目各项可交付成果而需要开展的具体活动。
(2)活动排序:识别和记录各项活动之间的先后关系和逻辑关系。
(3)活动资源估算:估算完成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资源类型和效益。
(4)活动历时估算:估算完成各项活动所需要的具体时间。
(5)进度计划编制:分析活动顺序、活动持续时间、资源要求和进度制约因素,制订项目进度计划。
(6)进度控制:根据进度计划开展项目活动,如果发现偏差,则分析原因或进行调整。
注意:活动比工作包更小。
进行活动资源估算的方法主要有专家判断法、替换方案的确定、公开的估算数据、估算软件和自下而上的估算。
(1)专家判断法。专家判断法通常是由项目管理专家根据以往类似项目经的验和对本项目的判断,经过周密思考,进行合理预测,从而估算出项目资源。
(2)替换方案的确定。资源估算是为了给项目预算明确空间,为早期的资源筹备提供数据,如果某项活动存在替代方案,或提供的资源有替代支持可能,则需要明确声明。
(3)公开的估算数据。有些公司会定期地公开一些生产率或人工费率数据,其中包括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交易、材料和设备信息。
(4)估算软件。依靠软件的强大功能,可以定义资源可用性、费率,以及不同的资源日历。
(5)自下而上的估算。把复杂的活动分解为更小的工作,以便于资源估算。将每项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估算出来,然后汇总即是整个活动所需要的资源数量。
COCOMO模型:常见的软件规模估算方法。常用的代码行分析方法作为其中一种度量估计单位,以代码行数估算出每个程序员工作量,累加得软件成本。
模型按其详细程度可以分为三级:
(1)基本COCOMO模型是一个静态单变量模型,它用一个以已估算出来的原代码行数(LOC)为自变量的经验函数计算软件开发工作量。
(2)中间COCOMO模型在基本COCOMO模型的基础上,再用涉及产品、硬件、人员、项目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调整工作量的估算。
(3)详细COCOMO模型包括中间COCOMO模型的所有特性,将软件系统模型分为系统、子系统和模块3个层次,更进一步考虑了软件工程中每一步骤(如分析、设计)的影响。
COCOMOII模型:COCOMO的升级,也是以软件规模作为成本的主要因素,考虑多个成本驱动因子。该方法包括三个阶段性模型,即应用组装模型、早期设计阶段模型和体系结构阶段模型。包含三种不同规模估算选择:对象点、功能点和代码行。
进度安排的常用图形描述方法有Gantt图(甘特图)和项目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 Evaluation& Review Technique,PERT)图。
注意:甘特图反应任务之间的并行关系!Pert图表示活动的持续时间!不反应并行关系,但是反应了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
工具与技术--关键路径法
关键路径:是项目的最短工期,但却是从开始到结束时间最长的路径。进度网络图中可能有多条关键路径,因为活动会变化,因此关键路径也在不断变化中。
关键活动:关键路径上的活动,最早开始时间=最晚开始时间。通常,每个节点的活动会有如下几个时间:
(1)最早开始时间(ES),某项活动能够开始的最早时间。
(2)最早结束时间(EF),某项活动能够完成的最早时间。EF=ES 工期
(3)最迟结束时间(LF)。为了使项目按时完成,某项活动必须完成的最迟时间
(4)最迟开始时间(LS)。为了使项目按时完成,某项活动必须开始的最迟时间。LS=LF-工期
这几个时间通常作为每个节点的组成部分,如图所示:
顺推:最早开始ES=所有前置活动最早完成EF的最大值;最早完成EF=最早开始ES 持续时间。
逆推:最晚完成LF=所有后续活动最晚开始LS的最小值;最晚开始LS=最晚完成LF持续事件。
可以看下上边的图,理解下正向取最大,逆向取最小,还是比较简单的,不理解的可以查下高项的计算题,有关关键路径的这部分内容。
上图关键路径:ABFGH,所有关键路径的总浮动时间都是0,ES=LS,EF=LF。
1.为什么后置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是前置活动的最晚完成时间?
按照进度来说肯定是等前置活动都结束了,后置活动才会开始!(正推取最大)
2.为什么前置活动的最晚完成时间取后置活动的最晚开始时间?
后置活动的最晚开始时间,一定要大于前置活动的最晚完成时间,后置活动才能正常开始,不然后置活动已经开始了,前置活动还没结束呢!(逆向取最小)
总浮动时间:在不延误项目完工时间且不违反进度制约因素的前提下,活动可以从最早开始时间推迟或拖延的时间量,就是该活动的进度灵活性。正常情况下,关键活动的总浮动时间为零。
总浮动时间=最迟开始LS-最早开始ES或最迟完成LF-最早完成EF或关键路径-非关键路径时长。
自由浮动时间:是指在不延误任何紧后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且不违反进度制约因素的前提下,活动可以从最早开始时间推迟或拖延的时间量。
自由浮动时间=紧后活动最早开始时间的最小值-本活动的最早完成时间。
真题来喽:
1.下图中(单位:周)显示的项目历时总时长是()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活动d-i比计划延期了2周,活动a-c实际工期是6周,活动f-h比计划提前了1周,此时该项目的历时总时长为()周。
A.14 B.18 C.16 D.13
A.14 B.18 C.16 D.17
解析:计算出关键路径adfhjk,时长16周,答案选C
第二问,d-i延期两周,adik,时长变为16周,也成为关键路径了,a-c实际工期6周,acik,时长变为15周,f-h提前1周,所以adfhjk,时长变为15周,这个时候关键路径变了,成了adik,依旧是16周,选C
2.某项目包含A、B、C、D、E、F、G七个活动,各活动的历时估算和逻辑关系如下表所示,则活动c的总浮动时间是()天,项目工期是()天。
A、0 B、1 C、2 D、3
A、14 B、15 C、16 D、17
解析:画出图来就可以做了,清晰明了,大伙可以自己做一下!答案D,D
感谢大伙点赞 关注的支持,是我持续学习更新的动力,关注公众号:Coding-9527,跟大伙一起学习,成长,进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