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图片来源:新华社
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此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关于科技管理做“减法”,此次讲话中还有更生动的表述: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这实际指向的,都是要减少对于科研工作的微观干预,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和时间自主权,真正让管理的归管理、科研的归科研。
事实上,在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表示:“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而今再次强调要“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既表明中央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出该问题的解决还需加快。
不必讳言,科技工作者所承担的非本职事务太多、受繁文缛节的束缚太多等问题,非一日之寒。如此前就流行这样一句调侃——相当一部分科学家,不是在写基金报项目,就是在跑经费拉关系的路上。这次参加大会的钟南山院士也坦承,中国工程院有800多位院士,“他们的任务和工作中,应景性和站台性的太多太多了,非常影响安心来做研究工作”。
科技工作者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宝贵,让他们在非必要的事务上分神、耗时,既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也容易挫伤其研究和创新积极性。所以,“保障(科技工作者的)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
而这类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当前的科技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在准确处理好管理与科研的关系,保障科技工作者的自主权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如减少过度管理、微观干预,不让管理本位扭曲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就很有必要。
具体来说,这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比如,此次大会就提出,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科研领域也要简政放权,如创新项目和经费管理机制,简化报表及流程,及时调整一些不合理的定量考核指标等。
当然,还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要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当科研经费能够满足正常的科研需求,就自然不必让科技工作者“跑经费、拉关系”,也自然更有底气拒绝一些站台和应酬活动。
科技管理要善做“减法”,实际也是要求改革要多从科技工作者的“得失”出发。如非科研负担有没有减轻,影响潜心研究的繁文缛节有没有减少,让他们疲于应付的非科研活动有没有减量,这些都是非常具体而重要的评价标准。而像“开会如果没有院士参加好像就不够规格”等理念,就该及时剔除。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这其实也蕴含着相关改革要善于做“减法”的要求。当广大科技工作者因管理改革的“减法”得以轻装上阵、全力投入科技创新中,换来的必定是国家科技进步的“加法”。
编辑:何睿 校对:刘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