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审机构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技术方法,根据内部审计规范和标准流程,对内部审计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本文深刻剖析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涵义以及其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作用,同时针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影响因素;改进建议
一、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涵义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因此,要理解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涵义,首先明确内部审计与内部审计质量。
1、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由企业内设的审计机构,对企业内的风险管理与控制过程实施系统客观地评价,以此确保企业财务、运营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内部审计质量
内审工作结果的优劣程度即为内部审计质量,它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追寻的最终结果并可体现出内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工作水平。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内审机构根据内部审计规范和标准流程,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内部审计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是内审机构为了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而进行的自我评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主要特点包括:第一,全要素控制。既对审计环境、审计方法、审计程序还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等进行控制。第二,全过程控制即不仅包括对审计计划、审计目标和范围的控制,还包括对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出具等程序的控制。第三,全员参与即内审人员和参与经营管理人员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规范化操作和对内审工作的配合同样重要。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1、有利于履行内部审计职责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符合审计专业标准和工作规范而制定的方针和措施,它通过对各内部审计环节的有效管理,分层次实施审核、监督,以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目的在于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它涉及到内部审计的各项工作,贯穿于其全过程,缺少质量控制的内部审计难以实现其职能。
2、有利于标准化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
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为使企业保持优势,持续发展,不仅要加强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更应完善内控,因此,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立标准化的内部审计体系尤为重要,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又是内部审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3、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只有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通过对内部审计各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审核,控制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不良因素,使审计工作质量得以全面提高。
4、有利于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风险,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对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以及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管理活动发表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内部审计实施控制,减少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将内部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低水平。
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企业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独立性受限
独立性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灵魂,而质量控制环节,同样需要保证其独立性。一般来讲,内审工作的领导层级越高,其独立性就越有保证。现代企业的内审机构设置模式五花八门:有的设置于综合办公室下,有的设置于财务部门中,有的设置于监事会或监察部门里,以上几种机构设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其自主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此外,内审机构多数情况下在企业各部门中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往往被看作是一种摆设,并不受领导重视,显然也削减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标准不健全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内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内审业务的作业规范。多数企业仅以内审工作中的业务量多少和查处问题的多少来评价内审工作质量,缺少科学的、可定量和定性的控制标准;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制度应该至少包括内部审计复核制度、内部审计考核制度、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多数企业缺少后两者,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缺乏推动力和惩处力。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程序执行不到位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的始终,不应只流于形式,大多数企业仅限于对底稿是否签字、要素是否齐全、报告结构是否完整等形式方面进行复核,对内部审计工作其他环节的工作却缺乏质量控制程序,包括对审计计划和方案的制定的可行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审计结论的合理性等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仅流于形式的质量控制复核很容易忽略理应发现的风险,导致内部审计质量下降。
4、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职业技能有待提高
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只具备财务和审计常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各生产业务流程、信息化应用、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还存在明显不足,缺少从宏观层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缺乏审慎原则,对内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不能谨慎、客观地对待问题并且坚持原则,这种随意性会使内审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
四、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1、完善内部审计的组织机制
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机制可以有效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并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内审工作的管控水平。
(1)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首先需要制度健全、运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应合理设置内审机构的层级,逐步实现审计机构由董事会或最高管理者领导,使其独立于各部门,发挥其权威性。对于集团性公司,可以设置两个层级的内审体系,首先可以在集团层级设置审计委员会,直接受集团董事会领导;其次在各分、子公司董事长下设置内审机构,对董事长负责并报告工作,并受集团审计委员会的领导和监督,其中在内审机构中应分别设置对应各部门的审计人员,负责监督分、子公司各项生产管理活动。这种模式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确保内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完善质量控制的三级复核机制三级复核制度是指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机构负责人对内部审计项目执行情况进行逐级检查的制度,通过三级复核制度,各级负责人员可以层层把关,将审计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审计程序的开展和实施,审计证据的获得和整理,审计意见的形成和出具掌握在可控范围内,对每一个内审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此外,各级负责人还应明确各自的复核内容和职责权限,以确保质量控制复核的顺利进行。
2、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搞好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质量控制制度的完善。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首先要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明确具体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的岗位职责,并采取问责制管理方式;其次要建立一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监督机制,如建立内部审计业务控制制度,严抓每一个项目,及时通报错误和偏差,对于出现的重大问题传达指导意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3、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全过程管控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过程的管控,包括审前、审中和审后质量控制。
(1)加强审前质量控制做好审前质量控制,包括审计项目选择和审计方案制定控制。审计项目选择重点审查选择项目的合理性,是否为社会关注、涉及重大资金投入的项目;审计方案制定控制重点审查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审计分工、审计时间等方案制定是否全面可行。
(2)加强审中质量控制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审查审计程序执行的正确性和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在执行审计程序时,是否采用了适当的审计方法,对无法获得审计证据的事项是否采用替代的审计程序,是否在工作底稿中对重大有疑问的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审查审计证据是否足够支持获得的审计结论。
(3)加强审后质量控制审后质量控制重点审查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和审计报告编制的规范性。审查审计结论是否根据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推演获得,审计意见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需要检查审计报告的结果是否完整、层次分明,用语是否规范等。
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全面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是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
(1)建立内审人员的职业准入制度对进入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应进行严格把关,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职业条件选择内审人员,包括从专业技能、工作经验、职业资格等方面进行考虑,确保内审人员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的专业胜任能力,并合理制定退出机制,对不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进行淘汰,退出职业队伍。
(2)建立内审人员的职业继续教育制度要树立内部审计人员终身学习的思想,针对工作需要,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业务培训,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内审工作的规范性,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国家的资格考试,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使内部审计机构真正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顶梁支柱,更好得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服务。
参考文献:
[1]邓平,2014,浅析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J],财经界,P35-38
[2]刘冰,2014:湖南省建设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设计研究[M],湖南大学
[3]黄万晴,2012,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析[J],当代经济,P110—P111
[4]路纪斌,2010: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建议[M],江西财经大学
[5]史剑桥、谢绪丽,2009,,基于内部审计风险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射研究[J],北方经贸,P84—P85
作者:李红雷;李颖 单位:中电数据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