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文/政协报道组)3月10日下午15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体会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卫在大会发言上表示,近些年,科研“公关”风盛行,从项目立项评审到结题总结再到科技评奖,评审专家往往都被各种打招呼、走关系所困扰。
李卫提到,我国有很多艰苦耕耘、无私奉献的伟大科学家,可为什么整体上科研成果的含金量是不高?虽然我们研环境有较大改善,但在现实中仍存在—些不利于科技创新的现象。
比如,现象一:政策满天飞。改从国家宏观政策颁布到执行细则出台往往要很长时间,到了基层对政策执行又变了样。有时刚刚明确如何执行,政策又变了。有的科技人员反映,政策满天飞,疲于应付。
现象二:大起大落。科研项目的立项分大小年,饥一年饱一年,这样大起大落的项目支持方式,很容易造成关键科研人员流失、重复劳动增多、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科学研究也出现“烂尾楼”现象。
现象三:人情难却。近些年,科研“公关”风盛行,从项目立项评审到结题总结再到科技评奖,评审专家往往都被各种打招呼、走关系所困扰。
现象四:只认“一”,不认“二”。论文发表时只有第一作者被认可,科技评奖时第一获奖人比其他人荣耀高出十倍不止这种。只认第一的做法,扼杀了科研工作中应大力提倡的合作精神。
李卫还表示,其他还有类似“科研人员无瑕做科研”、“科研经费超高虚报”、“项目申请重宏观、轻细节;检查重形式、轻内容;结题重数量、轻质量;成果重文章、轻转化"以及“项目评审投票决策机制往往会导致评审结果折中平庸化”等现象。(微信公号ID:fzwb_52165216)
因此,李卫提出四点建议:强化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加强对科研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估; 建立与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对科研成果的评估要差异化、多元化;加大项目评估的成本投入,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评估;建立评审专家信用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