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以工代赈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技能的关键举措,又是稳住经济保基本民生的有效措施。2021年以来,四川省大英县在推进以工代赈工作中,始终坚守以工代赈“赈”的初心,盯实“赈济”功能发挥,不断总结创新,探索建立“五盯五抓”的工作模式,抓好项目谋划实施,充分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紧盯群众需求抓谋划,确保项目方向准
一是摸排群众务工需求。村镇召开以工代赈政策宣传会,张贴务工信息公告,摸排项目所在村群众务工需求,建立项目村(含邻村)群众务工需求信息台账。二是论证项目带动作用。县发展改革会同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研讨以工代赈申报项目的建设内容、规模、用工需求、劳务报酬比例,将务工需求量大、务工群众年龄涵盖面广,特别是吸纳脱贫群众、易地搬迁群众较多的项目优先纳入支持范围,形成县级项目申报清单。三是评估项目建设方式。征求县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意见,邀请纪检监察、村民代表、村党员代表和退休村干部等参加座谈会,综合评估项目村“两委”班子执行力、组织力,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方式。
紧盯工程质量抓监管,确保项目质量高
大英县坚持把以工代赈工程质量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由工作专班监管指导,行业技术支撑把关,施工单位建设实施,形成“多方发力、共建共治”的工作格局。一是行业纵向监督。县级以工代赈监督工作专班,定期和不定期对项目建设质量、进度、镇村监管履职等进行明察暗访,现场交办问题,监理、镇、村确认签字,印发通报,督促限期整改。二是镇村横向监管。项目镇、村落实专人监管工程质量,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技术把关,实现群众、村委会、第三方机构、镇等横向监管机制。三是主动接受监督。在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现场点位公示项目建设相关信息,对用以工代赈资金建成的道路、蓄水池等印贴“以工代赈”身份标识,让项目事中事后全面接受群众监督。
紧盯劳务报酬抓资金,确保项目赈济实
一是确定务工人员。项目开工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定岗定人,公示无异议后,报镇和县发展改革局备案,并签订用工合同。邀请行业专家对务工群众分层次培训,提升务工技能水平。二是规范发放程序。建立劳务报酬双向确认制度,务工群众与专职考勤员每月相互核实务工时间、报酬金额等基本信息并签字确认。村、镇、县审核,并在村公示栏、项目工作微信群(群成员包括群众代表、村、镇、第三方机构、施工单位及以工代赈项目负责人等)公示无异议后,通过银行卡发放。三是强化监督检查。转账回执单、银行付款流水和劳务报酬台账等报县发展改革局备案。业务股室通过比对务工台账、劳务报酬发放台账、银行转账回执单及务工群众银行账号等基本信息,逐一对劳务报酬发放情况进行核实。经核实无误后,再逐层审核以工代赈资金拨付资料,确保以工代赈资金使用规范。
紧盯责任落实抓机制,确保项目管理优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大英县成立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农村、水利、交运、文卫、自然资源等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乡村振兴、审计等单位及镇(街道)为成员的县以工代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和分工,做到县、镇、村三级协同齐力推进,确保现场有人盯、质量有人管、务工有组织。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以工代赈项目责任落实机制和项目“三定”管理制度。坚持以工代赈项目“定时、定点、定人”三定管理制度,安排专人每天拍摄项目建设进展、群众务工照片,上传至项目微信工作群,实时动态调度项目推进和务工情况。三是强化项目督查。对推进迅速、形象进度好、群众务工人数多的项目进行红榜表扬;对推进滞后、形象进度差、务工组织差的项目进行黑榜批评,确保以工代赈项目每周有变化、群众每月有收入、每季度有形象,营造了“争先创优、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氛围。
紧盯质量成效抓验收,确保项目满意度
一是施工方自验。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完成后,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的劳务报酬发放比例要求足额发放到务工群众银行账户,报村、镇、县审核后,方可组织工程自验。二是项目镇初验。项目镇聘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测,出具相关检测报告,各单项指标均合格后,项目镇在自验合格基础上组织初验。三是部门综合验收。项目镇提请县级综合验收后,县级验收组邀请省市发展改革委参与,通过入户走访、实地查看、查阅资料等方式,对项目的建设质量、务工组织、资金使用、劳务报酬发放、公益性岗位设置、后续管护等进行全面评估和验收,形成县级验收意见,确保以工代赈赈济效果持续发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